疫情“大考”,有多少卫生陋习需要人们革除

发布时间:2020-03-05

一场新冠肺炎疫情,对于国家还是个人而言,都是一次冲击。尤其是在卫生领域,无论是社会公共卫生治理的广义层面,还是个人卫生管理的狭义层面,经此“大考”,可以知短板,晓不足。然后,必须抓紧补短板、堵漏洞、强弱项。

  于顶层设计而言,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,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,该坚持的坚持,该完善的完善,该建立的建立,该落实的落实,全面筑牢“制度之盾”。

  具体到个人层面,则要摒弃不良卫生习惯,加快卫生安全意识升级——它既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,同时也是公民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。

  我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多年,成效显著,人们的卫生理念和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,但一些弊病和陋习仍然存在。例如,人与野生动物缺乏边界,某些综艺节目甚至大打“温情牌”,让嘉宾与野生动物“亲密接触”;有些人在饮食上一味追求“新、奇、特”,公然贩卖食用野生动物;打喷嚏不捂嘴、生病不戴口罩、随地吐痰、乱扔垃圾、纵容宠物随地大小便等卫生陋习屡禁不绝;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尚未人人遵循、蔚然成风……这些,就像一个个蚁穴,看似不起眼,却可能威胁全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线的稳固。

  疫情给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:公共卫生事件面前,没有一个公民能置身事外,也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,只有夯实个体责任,才能筑牢集体防线。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,来一次彻底的“观念大扫除”,从小事做起,从我做起,牢固树立公共环境卫生意识,自觉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,每个人都将卫生防护做好做到位,积极参与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,杜绝不文明行为,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贡献。

  正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刘珏所总结的,“纵观人类发展的文明史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史。”在一次次的抗争中,人类运用智慧赢取了胜利,但同时疾病也给人类上了有价值的一课:保护自然、尊重自然、敬畏自然,珍爱生命、关爱社会、关心他人。人是社会的最小细胞,只有每一个“我”都担起责任,社会才会好,世界才会好。(莫兰)

  防止“病从口入”,请添加公筷公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