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通识科改革的力与度

发布时间:2020-11-30

香港通识科改革的力与度

近日,香港特区教育局宣布,新高中通识教育科将实施比较大幅度的改革:维持必修必考,但只设合格与不合格,释放考试压力,明确重要的学习概念和知识,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和国民身份认同,学习国家发展和宪法基本法教育,提供内地考察机会,设立适用书目表(即审定课本)等,改革修订之后的科目,可能改一个新学科名称,不再沿用“通识教育科”这个名字。

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重大举措,不妨用“除旧之力”和“布新之度”来作教育专业上的分析:

先看除旧之力。首先,改革通识教育可以大幅度降低教育界炽热的政治化氛围,让教育回归其本身应有的样子。从2012年第一届通识科香港高考开始,香港政治议题就几乎成为这门学科必考的题目。从来高考都是教学的指挥棒,怎么考就决定了怎么教和教什么。与此同时,自2012年始,香港爆发“反国民教育”事件,香港社会乃至校园教育的政治化气氛变得一年比一年炽热,2014年违法“占中”,2015年旺角暴动,一直演变到去年的“黑暴”,大批学生和老师卷入其中,行动越来越激进,最后走向违法暴力,价值观越来越极端,从本土演变为“港独”,最后变成反华。以通识教育为集中体现的香港教育,在国民教育被污名化妖魔化及严重欠缺正面价值教育引导的前提下,其课程和考试的政治化与社会政治运动的炽热化是同步发展的,自然互为影响。因此,对通识科作大刀阔斧地改革,通过去除掉课程中与学生身心发展完全不相适应的政治化内容,是一件还教育专业,还校园宁静的大好事。

其次,通识教育最初提出的教育目标,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没有应试压力的前提下,自由地探讨和认识国家发展,但最后还是采用与其他科目同样的考试成绩7级评定标准,应试压力顿生。现在改回用“合格/不合格”,其实才是回到通识教育的初心。